幹貨丨電氣原理圖的標線號方法圖解
來源:rootadmin | 2022-04-28
談到電氣圖紙,就不可避免的會提到線路中的線號問題,說白了,線號就是套在電線接線位置處的標記而已,針對圖紙中對線號的標注方式及規範,目前有多種實現方式,這裏主要通過Eplan圖紙來討論線號的標注規範。
方式1:連接點標識
在討論線號之前,先來比較一下兩種不同的繪圖方式,在歐洲使用Eplan繪製原理圖講究的是唯一性和精確性,也就是說在圖紙中標注的任何接線,其實物都是和它一一對應的,如下圖:
圖1
一個接觸器和一個繼電器的輔助觸點的連接點13/14以及11/12/14均被標識在圖紙中,而實際的接線也是完全和它對應的,譬如實物中的K02M1接觸器的14號連接點和K02A的11號連接點相連,而日係和國內的很多畫法則是在圖紙中把連接點省略,在實際配盤時,電工根據自己的意願查找空閑輔助觸點來接線。
再看下麵的一個Eplan圖,每一個端子都做了標識,並且在圖紙中都是唯一的,實際標識也和圖紙是一一對應的,而在傳統的國內畫法上,原理圖端子上沒有任何標識,隻是在最終的接線圖上做一下標注而已,分開畫不利於查閱圖紙。
圖2
顯然繪圖中標識連接點的方式有如下優點:
1> 降低對電工的技能水平的要求,不需要分析電路,照著圖紙接線即可。
2> 提高接線的一致性和質量。
3> 依據圖紙,方便線路的檢查/故障排除。
因此當我們采用了精確繪圖方式後,可以看到所有的接線都是基於連接點的,可以將連接點作為線路的線號進行標識,電氣原理圖中不需要再標注線號,隻需要在圖紙規範中進行描述即可,如下圖:
圖3
也有些人把器件名稱全稱和連接點都標識到線號上去,個人認為完全沒必要,尤其是使用了功能組限定名稱時,這種方式會導致線號過長,會給電工製造很大的麻煩,因此建議是隻需要使用連接點即可,或者在前麵加一個器件名稱前綴(不含功能組限定和位置限定),這樣已經達到了本線號規則需要實現的目的,不需要搞得過於複雜。
從這種標識我們可以看出,現場的線號主要作用是:
在更換器件或者在線路脫落時快速將線路恢複到原連接點位置。
在實際檢查線路時,完全可以忽略線號的存在,譬如上圖中的K1繼電器沒有動作,我們通過圖紙可以看到需要檢測K2的14號連接點上是否有電壓或者K2的13號連接點和K1的A1之間是否導通等等;
查線的任何時候都是基於器件名稱和器件上標識的連接點進行的,而精確的圖紙也是和它完全對應的,由於這點,部分德國設備供應商在電櫃的實際接線中不標識線號,這點是不對的,或者是不好的,確實查找線路不需要線號,但當需要更換元器件或者當某個線路脫落後,如何恢複呢?這時使用連接點作為線號的方式就體現其價值了。
而對於非精確性繪圖,由於圖紙中的器件連接點缺失,因此圖紙中標注了線號,電工在配線時,根據自己的理解在特定位置接線,然後標上與圖紙中一致的線號,這樣最終形成了現場的線路和圖紙中的線路對應的關係,但由於受限於線號的規則,往往現場的一個線號在圖紙中的很多位置存在,並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,這樣增加了查找線路的難度。不難看出,非精確性繪圖完全是基於線路標記來實現現場和圖紙的對應關係(通常不是一一對應的關係),精確性繪圖是基於連接點的設計,圖紙中所標注的連接點和現場實際電氣元件的連接點完全一一對應,所以精確性繪圖在查閱現場電路時是可以完全忽略線號的。
無論什麽樣的命名規範,線號的最終目的都是實現現場實物接線和圖紙線路的對應關係,隻不過精確性繪圖利用了廠家所製造的元器件上標注的連接點,把它作為圖紙和現場對應的依據,而非精確性繪圖則需要人為的在圖紙中標注線號,然後通過電工的轉化,最終在現場標注來實現這種不是完全明確的對應關係。
總結一下方式1線號的優點:
1>原理圖中不需要標識線號,圖紙變得更為幹淨,線路上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放置如電勢/線徑/顏色/端子/電纜等其他電氣數據。
2>設計人員不需考慮線號,圖紙可以更好的標準化,提高設計速度。
3>在更換器件或者在線路脫落時快速將線路恢複到原連接點位置。
4>簡單的線號規則讓電工可以快速製作線號接線。
方式2:首尾呼應
仍舊是使用上述的線號規則,隻是線路源頭的線號標識的是線路另一端的連接點,而線路另一端的線號標識的是線路源頭的連接點,所謂遙相呼應。
其特點是看到某個連接點位置的線號可以知道其另一端的連接位置,當使用這種方式時,線號必須使用:器件名稱全稱+連接點的方式,這樣最終會導致線號過長,且會嚴重增加電工的配線成本,容易出錯,在實際項目中很少使用。
方式3:混合規則+手動放置線號
以下三點為該方式的線號命名規則:
1>圖紙設計的線路中,已經標識線號的,按所標識的線號;
2>圖紙設計是按中斷點走向的線路(如無線號),則按所屬中斷點號來編製線號;
3>連接到外部電機或外部器件的線路(或者說包含電纜的線路),則按“上一級設備編號. 連接點” 的方式來編製線號;
Eplan可以做到人工放置線號位置,然後由軟件自動按照一定規則來生成線號的目的,當然係統也能自動放置線號位置,自動生成線號,但目前來看不是很理想,放置點過多,對於手工放置線號,可以指定如下一些規則:
線號命名規則:頁號.序號
對於全局頁名結構,因為頁名是唯一的,可以直接使用[頁號/序號]的形式,而對於有功能組限定的頁結構,可以使用[功能組.頁號.序號]的形式,毫無疑問,後者會導致線號過長,同時頁號可以使用3位數,序號使用2位數,形式:xxx.xx。
在實際放置線號時,與上規則對應的操作:
a 和中斷點相連的線路不放置(這時以中斷點作為線號)
b 電纜線路不放置
c 無器件隔離的等電位線路隻放置一個線號(線號共用原則)
如下圖5隻放置了三個信號:
圖4
圖5
在實際使用中為了提高繪圖效率,把一些標準電路製作成電路宏,在這些宏中預先把線號放置好,當在某個具體項目中插入此宏時,線號也會附加上去,最後由項目統一生成線號即可,這樣可以大大提高效率。
使用這種線號規則適合於國內傳統的線號製作方式,但相對於方式1顯得更加複雜一些,由於需要設計人員關注線號的放置,可能會出現遺漏的情況,也會浪費線路空間,對於頁結構也有一定的要求。
由於使用的是Eplan繪圖,基本上兩種方式都是采用的精確繪圖方式,對於查閱線路而言,同方式1一樣,仍舊可以忽略線號,直接通過連接點的形式來檢查線路,方式3除了更接國內的地氣,同方式1相比,沒有任何優點。
也許有人提出一個觀點:方式3保證了一個線路的兩端標識的是同一個線號,而方式1因為兩端連接的是元器件的不同連接點,因此線路兩端的線號標識是不同的,這種有嚴格的規定嗎?
即使有也是沒意義的,最終我們還是得從利用線號查找線路來分析其區別性,首先如上所述,如果方式3也基於精確的連接點方式來檢查線路,那麽它們是沒有差別的,因此這裏比較的還是精確性和非精確性的查線方式:對於一個線路A(一端連接KA1:A1,另一端連接KA2:13),使用方式3的標識為線路兩端都標記為2563,如果要檢測線路A是否通暢,使用基於線號的查線時,在KA1上找到2563的線號,在KA2上找到2563的線號,然後檢測其通斷,如果線路不通,則有多種可能(線路中間被切斷、2563線號不是掛在同一個線路上,也就是兩點其實連接的不是同一根線),怎麽辦,隻有死辦法(打開線槽,挑出線路看KA1:A1是否連接在KA2:13上,線路有沒有破開);采用基於連接點的查線方式(忽略掉線號),直接檢測KA1:A1和KA2:13是否通斷,如果不通,同上隻能使用相同的死方法。
從上可以看出,基於線號的查線最終在判斷電路時還是得檢測基於連接點的接線,因為線號可能掛錯,但器件的連接點不可能被廠家標錯,所以無論是方式1還是方式3,如果基於的都是精確性繪圖,最好還是采用基於連接點的查線方式,基於線號的查線隻不過是轉了一道彎又繞回來了,從這點來說方式3的線號標記方式隻適合於非精確性繪圖,對於精確性繪圖,它完全是繞著灣子最後又回到起點了(連接點)。
排版編輯丨企劃
技術校對丨馬工
聲明:本文僅供學習交流分享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
感恩原作者辛勤付出,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係刪除